记成都高新区中小学教师国际素养提升项目系列研修活动

2019年12月19日上午,成都高新区中小学教师国际素养提升项目系列研修活动在我校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杨明全教授、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教育发展部刘继红部长、周旋律老师及区英语、历史教研员莅临本次活动,全区国际理解教育种子教师参与听课议课活动。

本次研修活动,我校英语教师陈兰、历史教师胡敏和音乐教师田竞分别执教“学科+国际理解教育”研讨课,三节研讨课是教师们在上一研修阶段完成的大单元课程设计中的一节课例。课后,三位教师对执教课例进行了说课,杨明全教授、周旋律老师以及区学科教研员对课例进入了深入的研课。

陈兰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时,主题是交通工具的演变。在本节课中,陈兰老师用拼图阅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了课文文本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横向进行了中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上学交通工具的对比,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的交通工具。接下来,陈兰老师用视频让学生畅想2025年的交通工具,通过前置学习单,让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关于最新交通工具的资料。最后总结人类创造各种交通工具的原因。课后,杨教授、区英语教师教研员及我校低段英语教研组组长宋小雪老师对优化本课教学设计提出建议,建议在整体教学设计时要更立体,跳出文本本身,注重文化和社会问题带来的差异性。如放大导入环节,多补充图片资料,设定地球村的整体情境;在课堂上多进行高阶学习,将低阶学习放在课下布置成家庭作业完成;补充图片和视频,注重不同国家因地理和人文差异性而带来的交通不同;而在帮助学生梳理交通工具的演变时,建议用真实的图片进行展示等。

12

胡敏老师执教《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从凿空西域、丝路探索、丝路新片三个部分讲述,从丝绸之路的开辟,到丝绸之路的繁荣,再到当今的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升华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整个教学准备充分,教学方式新颖,教师娓娓道来,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融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寓教于乐。杨教授高度赞扬胡敏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唯物史观和发展观,学生活动充分有趣。特别提出建议,可以让学生代入角色,利用文物史料佐证教学,提升学生的国际素养。区教研员魏莹老师也提出可以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对于丝绸之路的理解来提升丝路的重要意义。

34

田竞老师执教《樱花》一课,通过了解日本的传统服饰文化为线索,逐步找到日本民歌都节调式的三种“神奇药水”,从而能够让学生大胆编创日本风格的旋律,鼓励学生创作,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各国民歌,了解世界文化!课后,杨教授、区教研员及观课教师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杨教授建议音乐课可以融入更多多元化的民歌音乐,比如非洲、欧洲等,以视频导入,给孩子们呈现不同国家的民歌,让孩子们了解多元化的音乐世界,给孩子们更多的探索空间和探索欲望;在授课过程中渗透唐代盛世如何影响到日本的音乐与文化。区刘继红部长建议在教学音乐的过程中要思考音乐为什么出现?或许是描写风景、叙事、抒发情感……音乐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服饰,还因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态度及文化背景,一定要探索音乐里的文化,感受音乐里的情怀。区周旋律老师指出不同的年级对于国际理解教育的认知程度不同,低段年级更多的是国际了解,高段年级更多的是国际理解,应跳出学科的本身,有一定的思想高度,要渗透文化尊重、保护环境、责任等认知在课堂中,不仅是了解日本的民歌,各国的民歌也可以作为教学素材。蓝婷老师建议在每个环节提问时,给孩子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不能过于限定问题的框架,要发散学生的思维,强调开放性!

657

本次研修活动以鲜活的学科+国际理解教育课例打磨为载体,在听课议课的过程中,让种子教师对学科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路径、策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相信在专家的引领下,在老师们积极探索下,将更进一步的推进学科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落地。

撰稿:陈兰、胡敏、田竞

审稿:韩欣

教师发展部


Copyright©2002-2024成都高新新源学校版权所有
发文 蜀ICP备160363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