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普通的小学英语教师,到学校大队辅导员,再到学生发展部副主任,她是成都高新新源学校(以下简称新源学校)最美的“跨界”;
从学校优秀班主任,到高新区班主任技能大赛第一名,再到成都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她是新源学校最振奋人心的正能量;
她,是优秀德育人戴林玲,向阳花下的“攀登者”,正用师者的倔强和德育人的不屈攀越一座又一座的山峰。

2019年被高新区推荐参评成都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在2017年先后参加区、市班主任技能大赛,分别获综合一等奖。其中班会课、礼仪、治班策略、模拟家长会等获单项一等奖;成长伴随着区域的辐射,先后被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聘为高新区名班主任工作发展室成员,担任高新区少先队中心组小组长,学区、高新区、友校班主任技能大赛评委,受邀参加省、市各级研讨会“德育课程、研学课程”等主题发言,积极与各级专家研讨取经充实自我,并将工作经验及心得撰写为论文获3次国家级刊物发表。
英语“跨界”德育,面对不可能的挑战,她选择自己去攀登
2009年,年轻、热情的戴林玲从成都师范银都小学来到新源学校,继续她激情燃烧的教育事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学校大队辅导员工作。一旦开始,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做事较真、追求完美、拼命的她,在一些列德育工作中越干越来劲儿,越干越喜欢。
于是乎,她在新源学校似乎又开辟了自己的另一方“天地”,这份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又千差万别的工作,充实着她的教育故事,也让她在一次次立德树人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慢慢积累,定会厚积爆发。随着对德育工作的深入,她也收获着令她意想不到的荣誉。抱着试一下的心态,她成为了学校优秀的大队辅导员;怀着不安分的心,她走到了高新区班主任技能大赛的舞台上;秉着新源人的倔强,她站到了成都市评优的行列。
结果证明,努力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所以,她实现了最完美的“跨界”,也收获了最耀眼的“光环”:顺利从一名小学英语老师,成长为学校优秀大队辅导员;从高新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为成都市优秀德育工作者。
从三尺讲台的“一亩三分田”到给区内学校分享经验,再到市级、省级学校做分享。戴老师坦言,所有的“最开始”都不是意料之中的安排,而是一颗踏实、奋斗的心让她无问西东,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才汇聚成最后的光环。
“很多老师往往比较看重自己的学科成绩,殊不知对于每一个老师而言,每一分钟其实都在立德树人。”
戴老师谦逊地笑了笑,眼神里充满了温暖和坚定的力量。对她而言,所有成绩的取得都是一群人奋力奔跑、砥砺前行的结果,而她,只是新源德育工作者中的幸运儿,只是比大家先行一步而已。
知识的传授者到课堂的引导者。她的课堂,同样让人沉醉。
戴老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德育工作者,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小学英语教师。她是成都市一师一优课一等奖获得者,还是高新区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大赛口语表达一等奖的获得者,她的英语课堂,令人沉醉,叫人神往。
戴老师从事的小学英语教学,面对的学生通常都是一、二、三年级低学龄阶段的孩子。
这些孩子的英语教学,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但怎样让初次接触英语的孩子把很深的第二语言(英语)变成自己爱听爱说爱讲的语言就很需要技巧和智慧了。
“说白了,就是点燃一种兴趣,奠基一些基本知识。”
怀着特别目的,她一边探索,一边摸索前行。慢慢的,她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全员参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尊重学生个性,英才施教。”
在戴老师眼里,课堂就是一个舞台,一个让每一个孩子都自由表演的舞台。而她只是课堂的引领者,孩子们才是课堂的真正参与者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践行的。于是乎,孩子们在她的课堂上似乎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爱说的孩子可以在英语绘本表演大赛、课本剧表演大赛、早读、英语剧等读的环节多发言多说;爱演的孩子可以在一些特别的场景设计尽情地表演;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孩子,可以参加连线、描绘等特别的情节来帮助自己学习。
她的课堂,不仅趣味无穷,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她还设计了众多的小游戏。比如小火车、PK赛、积分赛……很轻松,很活跃,孩子们上她的英语课,不仅动嘴巴,动脑筋,还要用手不断地表演。这样的课堂,难怪学生很喜欢,难怪家长都点赞。
戴老师坦言,学习英语,要让同学们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一个单词,不光要念,还要让孩子们知道怎样的场景下运用这个单词。
所以,她的课堂还会设置另外场景,比如买卖东西,把教室布置成大型的商店,把孩子们扮成买卖双方的角色,让孩子们完全模仿。从模仿到使用,完成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而她需要不断地对课堂进行调控,让教学难度循序渐进,让每个孩子像攀岩者一样,不断地攀登。
“教育和育人,都是一个不断攀登的过程。让孩子们成为他们想成为的样子,而不是我们希望他们成为的样子,就挺好。”
从班主任到德育干事、再到德育主任;从班主任到区优秀青年教师在到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十年新源成长路,都化为一段“奋进”佳话。
一路走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戴老师直言,是点亮了德育专业化的明灯,唤醒了学生的兴趣。
对她而言,成都市优秀德育工作者不是她的终点,未来的路,依然会面对很多挑战,但她依然会坚持“越努力越幸运”。
未来,她依然会全力以赴,不问东西,温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