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

     每一个学生都是上帝赐予人类的宝贝,当我们看到学生的笑脸时,怎么不会为他们的天真可爱而感动呢。

     作为一个老师,我想我该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每天接触那么多的学生,从早到晚陪伴着他们。

首先,我觉得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是很重要的。情绪是人们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媒介。用内心的微笑去面对自己的学生以及所有的学生,用自己的眼神去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看到我的表扬和鼓励。每一个孩子从心中都是希望得到肯定和鼓励的,即使是在自己犯了错误的情况下,孩子的心灵是美好而又脆弱的,这就更需要我们来仔细地体会自己与孩子之间每一个细小的互动环节。孩子们是一群好动的精灵,是活泼的安琪儿,他们需要老师用更灵活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们要经常微笑着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满意和赞扬。这是一种友好的情绪的表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和快乐,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和宽容。这样学生反过来也更加尊重这样的老师。比如说,在考试后,有的孩子考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成绩,这个时候就需要人来肯定他的成绩,老师此时只要用一种亲切的微笑就可以达到鼓励的目的,当孩子看到了老师的微笑后,他的心里也会是暖暖的。这中无声的交流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而孩子也会因为得到别人的信任而充满自信心,他的成绩就不会落后。

其次,除了表情交流这种方式以外,我们在生活中更多的是运用语言的交流进行沟通。语言是情感交流的纽带。在平时和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用适当的语调、语气、语速来适当地表达相应的内容和情绪,比如说用疑问的语气来引发学生思考,用坚定的语气来表达思想和信念,用舒缓的语气来表达宁静的氛围,用急促的语气来表达紧张状态,不同的语气对调动学生的情感具有不同的效果。这是需要我们慢慢去理解和学习的。当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因为紧张而忽然不知所措时,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用一种温和舒缓的语气来化解孩子心中的那份不安和紧张,以便让孩子心情能够平静下来继续思考。在用语言引导孩子的时候,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让学生从语言中感受到一种潜在的教育。老师语言表达方式是语言内容的载体,一个老师表达能力强,一方面是指语言内容的精彩和华丽,另一方面是指语言形式的感染力,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语气合理、张弛有度,是教师语言表达形式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向着这些要求不断地去努力,通过不断地训练来提高自身的素质。(选自《教师的成长》)

再次,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的习惯。让学生建立一种科学的作息时间,我们常听说良好的教育开始于良好的习惯。在生活中,学生要学习的习惯非常多,简单地可以区分为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但要求学生成为一个学习能力强的人,还要求他是一个道德素质高的人。在生活中我们要不断地规范学生的生活习性,经常强调从小事做起,比如说关心同学,爱护班级的公共财产,爱护小树,不践踏草坪等等这些细小的事情,只要每天都这样的坚持下去,学生的头脑中才会形成一种善的情感。那么作为老师,平时要习惯于欣赏和赞美学生,尊重和关怀学生,帮助和激励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学生也会在这种习惯下坚信自己的正确行为,对同学的关怀和帮助都是自然存在的。外界的干扰也很难会撼动他们内心的真诚。除此,要让学生养成宽容对方的习惯。在别人做错事后不要一味的去指责他,要用宽容的心怀去接纳他和帮助他改正错误。引导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获得最大的好处,在同学中间要树立自己的威信必须要有宽容之心。一个被人宽容的人会懂得去感谢,同时自己也会去宽容其他人,这样的集体才会更加的团结而不容易被打垮。在这里我还要提出另一个习惯,就是品德,对别人的礼貌是建立在自己良好品德基础上的。而品德的培养是要从内心中去进行的,表面的现象永远是假的。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礼貌的态度对自身的重要性,我们为什么要有礼貌。这不仅仅是一个交流的问题,更重要的会上升到人格的高度,怎样才能让别人信服你,礼貌是最不可缺少的,没有一个人会真心对待一个没有礼貌的人,礼貌会让自己产生一种魅力,吸引他人的眼球,促进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对于交际也非常的重要,有礼貌的人才会让人更加的亲近,这种习惯是需要我们老师去慢慢引导孩子学习的。

最后,要说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大智慧。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思考有价值的东西,思考那些能够带给人们快乐的东西、感动的东西。要思考这些东西是需要智慧的,让学生体会我们身边善美的东西,接触令人激动的事物,激发内心的热情。启发学生去思考我们的学生生活价值,我们学习的目的。只要这样才能减少世俗对学生纯净心灵的干扰,让他们怀有好的梦想,去感受世界上美的东西。作为学生,“不仅仅是要取得成绩上的成功,还要更重视自己全面的发展,找到自己的兴趣,认识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从而成为一个高素质、高品位的人,成为一个负责任、能担当的人,首先对自己负责,进而对家庭、民族、国家负责。”(选择《最牛高三班是怎样炼成的》)

Copyright©2002-2024成都高新新源学校版权所有
发文 蜀ICP备160363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