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万人”观后感

成都高新新源学校   张蒙 

“我们错过了行吟的古代,再不谈谈好诗读读好诗我们连追忆的本能都荡然无存了!”著名作家董桥在他的书《今朝风日好》中如是写到。

一提及“诗”我们马上会想到杜甫、李白、杜牧、陶渊明等古代诗人,也会联想到徐志摩、戴望舒等现代诗人,而对与他们的作品但凡是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人都或多或少能背出一些。然我要说的却不仅仅如此,我们得把“诗”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我们的教学工作中。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在她的《最美古诗词》一书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诗是中国的宗教。”我们应当怀着虔诚的心用行动证明我们的信仰。我们常说教语文要教得有“文味”,我想最有文味莫过于“诗”。我们要读诗学生也要读诗,我们还得在生活中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

那到底该如何做呢?这次杭州之行,“千课万人”之旅,让我眼界大开。

“真诚把爱的门推开了……到处都是开门的声音。”听着课堂上孩子们抑扬顿挫的背诵我有不尽的感动和享受,因为孩子们仅仅聆听赵昭老师背诵了一遍。这堂课老师要上的是余光中的《乡愁》,他很巧妙的用一首现代诗把孩子们带到了诗意的境界,再用这首《静夜思》直接过渡到了《乡愁》。当孩子背诵完《静夜思》老师总结这首诗表达的就是“思故乡的忧愁”,然后请孩子在不影响句子的中心意思的情况下,依次删减一个字,最终得出“乡愁”二字。既做到了无缝衔接又训练了学生把握中心的能力,一举多得。进入新课的学习,老师没有发给学生任何的学习资料,而是采用他背一节,学生听一节,共同学习一节,大家背诵一节的方式。孩子们整堂课都很用心,注意力很集中,当学完第一节后在老师的提醒下要求学生自己续编,到也编得个八九不离十呢!这不就是“学以致用”吗?

老师的课不难让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精心的课前准备:以熟带新,用已经掌握的《静夜思》迁移到同样表达思想愁绪的《乡愁》,未作过多的阐述孩子们已然明白新诗的感情基调。尤记得著名特级教师高林生在评课时说到:“语文课所教的内容是什么?不是课文,而是教师解读、加工、提取、转化后最终得出的内容。”我们想要孩子们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我们准备教授的内容和方法。要想他们学会诗一般的语言,我们就得有诗意的准备。

2、巧妙的构思:一个缩句的练习,既找到了中心又引出了课题。单纯的讲解是苍白的,说的人容易疲劳,听的人更容易疲惫,尤其是诗歌,短短的几十个字要表达如此之多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古诗,十来个字,如果想要道尽心意翻译成白话文几百个字还不一定说的清楚,如何让学生理解诗,喜欢诗?需要我们深入浅出的引领,一个巧妙的设计,轻松传达意境。

3、氛围的营造:诗是有意境的,学习诗是需要有情景的,营造氛围尤为重要。一节课就短短的几十分钟,我们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背还需要理解,很忙碌,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需要诗意的氛围将学生牢牢捆住,让他们注意力集中,同时还感觉学得轻松。

4、符合课标的要求:“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的目的是用,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有相关的练习,“创编”是最好的方法,既动脑又动手。

5、抑扬顿挫的朗读:学习语文、学习诗歌“诵读”是关键字眼。在古代我们吟诗、写诗、读诗还唱诗,各有不同的韵味。如何体现我们对诗的理解?不是解说是“吟诵”!

除了赵昭老师外,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也让我们眼前一亮。我们有幸在聆听了他的课后还去参观了他所在的学校。一走进校园“诗意扑鼻而来”,一处一意境,一处一诗情。不论是老师的办公室、活动室还是学生的图书馆、又或是他们的校史馆都是那么的风雅清幽,处处不落诗的影子。这样一所有“诗”的学校不得不给人“有文化”的印象,徒步校园都感觉自己变成了文人雅士,那还有世俗之气,我们的孩子需要这样的教育。

仅仅是“教”和“学”是不够的,我们不能真正领会诗的意境。有这样的说法,或许会给你一些启示:“课堂上的讨论也许可以让你认识诗歌;三两知己的交流也许可以让你重视诗歌;一个人静静阅读一首好诗,那却是你感受诗歌的时候了。”

 

 

 

Copyright©2002-2024成都高新新源学校版权所有
发文 蜀ICP备16036345号-1